English

选才何必只盯着名校

新闻追踪
2000-01-28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肖玉华 我有话说

1月中旬,在冰雪覆盖的吉林省长春市,着实发生一场“人才争夺战”。仅几天时间,全国上千家用人单位代表来到长春,参加从1月11日到1月15日结束的吉林大学、吉林工业大学、东北师范大学、白求恩医科大学等高校2000年毕业生供需见面洽谈会。这几所大学附近的宾馆床位爆满,不少前来招聘的人员抱怨要住到离学校更远的地方。

记者在这几所学校的毕业生供需见面洽谈会现场看到,几乎校校爆满,原来宽敞的会场显得十分狭小,不断从各校传出毕业生需求的信息:吉林工大汽车专业的供求比高达1∶20。该校今年汽车专业仅有237名毕业生,几乎全国所有的汽车制造厂家都提出要该校汽车专业毕业生。北京福田车辆有限公司贴出告示,提出要321人的毕业生需求计划,即该校今年汽车专业毕业生全部给福田尚缺84人。东北师大今年可供分配毕业生1400多人,可来自全国24个省、市、区的400多个用人单位提出3000多条用人信息,供求比是1∶2。在吉林工大的洽谈会场,沈阳一所高校打出这样一幅招聘广告:两院院士,年薪20万,科研启动经费100万;国内著名教授,年薪10万,科研启动经费50万……这已远远超出毕业生供需见面的范围,分明展开的是一场人才争夺战,而且,规模之大,气氛之热烈是近年少见的。

新千年伊始,发生在长春的这场“人才竞争战”令人始料不及,它为什么会在此时出现?它的出现对教育及社会、经济发展将产生哪些影响?业内人士分析认为,21世纪将是人才激烈竞争的世纪,发生在长春的这场人才之争即向人们传递了这样的信息。当前,国家对深化国企改革采取相应政策,高校扩大招生必然带动高中招生规模扩大,引起对师范专业毕业生的大量需求;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纷纷制订吸引人才政策,如此等等,都是造成人才需求热的重要因素。

吉林工业大学毕业生是大中型国有企业追逐的热点,仅两天的洽谈会就有1145名毕业生与国有企业签约,占毕业生总数的78%,其中有50%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京、津、沪。研究生、优秀本科生能留在吉林省的是少数,其他院校也是如此。这件事对于直接培养人才的吉林省是个不小的冲击。“人才外流”一直是吉林的难解之题,被称为“孔雀东南飞”。可眼下,这刚刚毕业的大学生,还不能称为“孔雀”也“东南飞”了。恰在长春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结束之际,吉林省召开技术创新大会,省里领导提出,现在,要比任何时候都要重视人才问题,不仅在政策上,而且在开放上体现尊重知识、尊重人才,大胆地吸引更多的青年科技人才到我省安家落户。“十五”期间,省里将选拔100名30到40岁左右的顶尖人才,由省财政和用人单位出资培养;对于进入“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”,“百千万人才工程”、“跨世纪人才工程”等高层次人才,省里将在资金、科技计划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。

吉林出现的这场“人才需求热”,不可否认高校的名校名品牌效应。吉林大学、吉林工大、东北师大、白求恩医大都是吉林乃至国内著名学府,都有四五十年的办学历史,有的用人单位提出凡本科生就要、凡研究生就要的“一刀切”用人政策。这一方面看出用人单位求贤若渴,但也不能不使人感到这里有一定的盲目性。对于人才,古人还讲,寸有所长,尺有所短,还是有分析、选择,量才施用为好。在这场“人才竞争战”中,除上述几所名校外的一般高校则明显的受到冷落。有的用人单位竟提出“某某学校免谈”一句话,使几千名师生受到伤害。专科生在这场人才竞争中也显得力不从心。记者见到一名吉林工大计算机专业的专科生,本来是热门专业,却找不到合适的单位。学校安慰这名学生说:等把本科生选定了,就轮到你们专科生了。多年从事人事工作的一位同志说:其实,一般院校中也有不少出色人才,专科生不一定都赶不上本科生,在人才问题上,应多做一些客观的实事求是地分析。记者在采写这篇报道时得到消息,目前,吉林高校“考研热”仍在升温,有些专业的录取比例达到1:8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